close

大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過:「音樂使宇宙有了魂魄,心靈有了翅膀,想像得以飛翔,使憂傷與歡樂有如醉如痴的力量,使一切事物有了生命;它是秩序的本質,引向成為真、善、美的一切。」嬰幼兒時期的音樂經驗,的確有助於孩子多元感官的刺激,能提升孩子的感受力,促進多種能力的發展。

何謂音樂智能?

人與生俱來就擁有許多能力,第一個提出多元智能理論、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豪爾.迦納(Howard Gardner)在其論述中表示,每個人擁有的多元智能包含語文、數學邏輯、空間、肢體動覺、音樂、人際、內省及自然觀察智能。其中對音樂智能的定義為,能覺察、辨別、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,包括對音調、節奏、旋律或音質的敏感性,及歌唱、演奏、作曲、音樂創作等能力。

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講師廖瑞琳指出,每個人都具備這八種能力,只不過有的強有的弱,有的孩子也許天生音樂智能就很強,可以輕鬆進入音樂世界,但有的孩子天生這項目是較弱的,不過,透過適度的引導是可以增加音樂智能的強度。

發展音樂智能的重要

多數的家長會將多元智能的焦點放在語文和數學邏輯這兩項,事實上每個智能的發展對孩子都有益處,就以音樂智能來說,德國的教育家福祿貝爾就認為,音樂除了能夠促進一個人聽覺的敏銳,也能促進身體動作的靈敏,而在心理方面,音樂更能夠安撫和改變孩子的情緒,音樂對幼兒有治療作用,能夠幫助孩子人格正常的發展和興趣氣質方面的培養提昇。

廖瑞琳講師也強調,音樂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感受力、美感能力,一個感受力強的孩子,對於週遭的環境氛圍的敏感度高,不但心會較柔軟、同理心強、也會對事物多一些關懷。此外,許多聽音樂、學樂器的學習過程中就是一種多元感官的刺激,例如:大家熟悉的《小星星》兒歌,經過適度的引導,請孩子聆聽樂曲中相同、相異的曲調,這時就是在培養孩子分辨、思辨的能力。

而樂器的技巧練習過程,像是管樂的吹奏需要呼吸運氣,需要掌控氣的穩定流動,這就能訓練孩子的心肺功能;弦樂則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,左手按弦、右手拉弓,不但需要手部的高度協調,也需要複雜的思維;鋼琴則需要眼看譜配上雙手的空間動作,要讓眼睛、雙手同時動作協調,這時可需要左右腦一起充分的運作才行。

幼兒學音樂的主要目的

很多家長都知道學音樂對孩子很好,所以,就以自己的期待幫孩子選了一項樂器希望孩子努力練習、進而得到成果。當然,有的原本音樂智能就很高的孩子,可以自然愉快的進入音樂的學習領域,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備高音樂智能,家長如果只是制式的替孩子選樂器,每天叨念要孩子努力練習,孩子並未在愉快的情境下學習,反而時時因為練琴與家長發生磨擦、或是因為達不到家長的期待而產生挫折,這樣的音樂教育就失去了意義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