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音樂無論是專業或業餘,最重要是認識人的價值,藉著聲音傳達生活中的愛或各種需求,表達內心才是主要。技巧則是為了如此的認識而服務,畢竟「音樂是感情的語言。」─馬友友

大提琴家馬友友在巴黎出生。他家教很嚴,父親逼他說中國話、寫中文,吃飯時不認識菜名,就不准動筷子。因此,馬友友不僅說中文,也有豐富的華人生活經驗。

之後,許多樂評家認為,馬友友的演奏,擅長拿捏不同文化的敏感觸覺、複雜多層次,音色也比其他大提琴家生動。

專業,在馬友友心中,只是為了表達他對生命的「認識」。這些認識,也許是像菜名之類的枝微末節;但要對客戶的需求有「見解」(insight),認識生活肌理的細節,很重要。

同事的兒子上台北市某菁英國中,一群大男生,卻無法分辨每天營養午餐的菜湯裡,那個「白白的東西」(蘿蔔)。

台灣人,愈來愈懂得吃,對餐桌上美食的來源,也愈來愈關心。

《天下》特約資深記者黃哲斌,從去年九月,就開始追蹤台灣餐桌上的「經濟學」:美食台灣的代價。

結果,他在台南烏山頭水庫旁,找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。

他採訪的果農陳延海,曾因噴灑農藥中毒,在南藝大學生的鼓勵下,改種無毒柳丁。種出的果實個頭小,沒有漆亮的金澄色澤,產量也只剩三分之一。

然而,這些被學生取名為「橙實」的柳丁,直接透過網路、農學市集銷售,近萬斤柳丁以傳統產地價格的四、 五倍賣個精光。

黃哲斌回想,採訪陳延海時,他靦腆地端出幾顆柳丁,笑說「橙實」已經一顆不剩,這是他留下來給自己吃的慣行農法柳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