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曾經發表過對於學習樂器的觀念:

強調現在的學習,

應該摒棄“機械式重複練習為主”的學習方式。

但是一定有許多家長要問:

學樂器不以“重複練習”為主,到底要學什麼?

如果要學的是感覺力、控制力…那這些能力的核心又是什麼?

我的答案是:

初學樂器最重要、而且唯一的價值,就是專注力的培養!

 

啟動音樂彈奏,需要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肌肉關節的運動覺與空間、時間感覺等…

這是一個很複雜的感知過程。

想要在音樂流動的瞬間完成,非常需要強度很高的專注力。

單一的感覺啟動要專注力,

而感覺之間互相協調,則須要多重專注力。

培養這樣複雜的專注力,

音樂的學習過程中,就有許多獨特的優勢。

 

照片中的學生,目前就讀於台灣大學化學系一年級

 

學習音樂在專注力的培養上,存在著特別的優勢

長期的教學經驗中,

從解決各種程度不等的注意力缺失的學童身上,

發現學習樂器對於專注力的培養,

有其他領域無法達到的效果,

分析出的因素包括:

 

★可以從很短的持續時間開始。

對於年齡較小的兒童來說,要持續專注力連一分鐘都太長。

音樂的訓練卻可以從一個小節(2-3)為單位累積漸進,

能夠正確的執行(彈奏),就表示開始有初步的效果了。

 

★即時而持續性的檢驗,可以同步知道專注力的狀態

一般的學習要等到測驗結果出來,才能檢查效果,

但是音樂可以從一開始,就同步檢驗專注力的狀態。

即時檢驗專注力的關鍵在於拍子,

拍子將無形的時間標準具體化,並且需要持續不間斷。

因此錯誤出現就是專注力開始下滑的現象,

可以即時看出專注力的程度。

除了以長度檢驗專注力的持續時間,

還可以用速度檢驗專注力的強度,

例如從1=60加快到1=72,就清楚的顯示了專注力強度的提升。

 

★合奏的高度互動性,可以同步引導專注力提升

即時檢視專注力最好的方式,是透過互動來檢視,

在合奏的情況下,老師可以透過即時的檢驗評估成果。

因此可以立刻調整難度與內容(例如速度變化),以符合學生專注力程度。

如果想要進一步刺激反應,引導專注力提升,

逐漸加快速度就是一個最容易的方法了。

高度互動性是認知的學習方式無法做到的,當然也不可能用機器來取代。

不過對於學生來說,

最重要的其實是互動帶來的遊戲刺激感與樂趣。

 

★從體驗培養主動專注力

在高度互動的模式下,

學習者的專注力是由學習者自然產生出來的。

也因此付出專注力,會伴隨著愉悅的感覺,

這和用態度或時間壓力硬逼出來的專注力,是完全不同的。

就好像同樣流汗,自發性的運動後流汗感覺暢快,

被迫在高溫烈日下產生的汗水,就讓人很不悅!

體驗過這種自然愉悅的經驗,

主動付出專注力,就會成為一件輕鬆自然的事。

 

既然學音樂有這麼多獨特的優點,

是不是要馬上帶著小孩開始找老師、學音樂,就可以立竿見影看到效果呢?

當然不是!

就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分享,一定還要有其他的條件才能配合…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想要讓學習樂器對專注力有幫助,當然不是照譜彈出對的聲音就好了。

 

要有效的提升專注力,還要具備兩個重要條件:

 

 

 

使用非技術主導的教材。

 

在學習中教材扮演著“催化劑”的角色,

 

如果沒有催化劑,就無法進行化學反應。

 

傳統的教材與教法,都是從視覺辨認的學習方式開始,

 

練到最後,就為了完成快速的機械性反射動作,

 

相對於其他專注力的啟發,當然是非常少的,

 

這樣持續用在專注程度不同的學習者身上,效果與彈性都會明顯不足。

 

 

 

例如拜爾、湯姆遜等傳統的舊教材,

 

在“音樂自由度”上的彈性就相對貧乏。

 

我很久以前還在用拜爾的時候,

 

就察覺學生們可以完全不必“感知”,就動手照譜彈出拜爾,

 

但是,如果需要他們對音樂的感覺發揮統合能力的時候,

 

卻無法用同樣類似的教材來幫助他們改善!

 

例如針對節奏,要反過來從聽覺注意力連結到視覺注意力,

 

拜爾就令人無計可施。

 

 

 

這些古董教材塞了滿滿的音符一直彈,

 

只會讓大部分的學生增加煩躁感,

 

連帶讓所有關於音樂能力的反應愈來愈遲鈍,

 

反而對專注力的培養產生不良影響。

 

所以教材要在最初設計的時候,就不能單以技術操作為考量,

 

要思考的是整體能力發展的平衡,

 

並且在樂譜、認知、與動作反應之中,融入彈性的元素與空間。

 

 

 

觀念正確並且經驗豐富的教師

 

所謂觀念正確,包括了

 

 

 

第一類:使用正確教材

 

    使用有效的教材

 

(不是老師自己熟悉的教材,而是對學生真正有幫助的:例如“音符用手抓)

 

※教課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專注力,以及發覺影響專注力的問題

 

※重視音樂與身體感覺的體驗

 

 

 

第二類:老師的教學觀念正確

 

如果老師的見解與這些觀念有差距,總是認為:

 

※姿勢很重要

 

※教材“看起來”太簡單會學不到東西

 

※音符正確率高(彈的都對)才是有效的學習

 

※要求機械性重複練習

 

這樣的教學出發點,對專注力的教學就完全無效,

 

因為學生大腦可以放空,

 

利用背熟、或是練得很熟,讓手自己動下去…
這跟「工廠作業員」的性質有何不同?

 

 

 

從以上的觀念區別,

 

可以發現第一類在執行教學上,需要實際而豐富的經驗。

 

例如:引導學生專注力需要互動,

 

發覺影響專注力的問題,需要相當足夠個案經驗,

 

重視音樂的體驗,則需要同步而持續的檢驗。

 

這些方法都必須因人而異,

 

學習的成效和教師的教學經驗,必定有極大的關係。

 

 

 

相形之下的第二類在教學上,對於教學經驗的要求相對較低。

 

(教學經驗不只是老師“從事教學”的時間有多長,而是老師對於各個“教學案例”解決方法的經驗累積)

 

如果老師教學重點都在第二類,

 

就不難理解啟發、培養學生的專注力,並不在老師教學範圍之內!

 

以上這兩個條件,在培養專注力的教學上缺一不可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照片中的學生,目前就讀於北一女中

 

 

 

專注力是靠培養,而不是光靠練習

 

最後再強調一個觀念:

 

『專注力是靠培養,而不是光靠練習。

 

現在所謂“練習”的定義,是在培養專注力之後,才讓學習者重複這個經驗,

 

而不是在一開始學習,就學著如何重複機械性動作。』

 

 

 

如果老師只知道要求彈奏,而不知道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,

 

結果就是在“表面上”看起來學習效果很好,

 

但到了進一步要學習風格和創新的時候,

 

學生就會出現無所適從的茫然感…

 

學琴學了好多年,卻學不到風格與創新,

 

就好像長期服用某種保健食品卻看不到效果,也許還可能有害健康?

 

那麼這筆花費,它的價值是什麼?

 

 

 

只要“模仿”就能照著食譜作料理,

 

那麼我想上網,就可以學鋼琴了!

 

老師的功能應該不僅只被“模仿”。

 

所以想要學習“能力”,就一定要從培養專注力開始,

 

未來才有能力進一步延伸到感覺力、控制力與風格創造力。

 

這才是鋼琴在初學階段最重要的內容。

 

 

 

初學的基礎是最難打造的,

 

以上兩大類條件,只有好的初學老師才能做到。

 

初學老師會不會只能教初學?錯了!

 

現在音樂系、所畢業的老師們滿街跑,所學的一定都夠用。

 

但是能把學生從一開始初學,持續教到音樂的內涵、風格和美感兼具,

 

這樣的老師才稱之為“專業”的最高境界。

 

 

 

找對老師,「學音樂」這件事在智能上才會有具體的幫助!

 

 

 

轉自: 鋼琴老師的秘密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pianolady-news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eline 的頭像
    Celine

    Celine's 鋼琴教學園地 台北中正區/古亭(英國皇家鋼琴檢定)近國語日報

   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