呂紹嘉:音符背後要有人文視野

吳曜宇以非音樂科班出身獲國際指揮賽首獎,並說「沒念音樂班,我更能熱中音樂」,二十五年前也獲同樣大獎、也非音樂科班出身的呂紹嘉深有同感:「我很高興後面有追隨者。」
呂紹嘉說,學音樂的人,不管是不是主修音樂,最重要的是要有開闊的心胸、接觸的廣度;台灣目前音樂班很注重技術,更會專注樂器本身,且得學不只一樣樂器,以致人文教育較缺乏。
「學音樂,該想像音符背後的東西。」呂紹嘉說,學樂器的專注力往廣度發展,對不論是曲式、詮釋、歷史背景等了解都極有幫助,「保持深思的習慣,音樂才能走得更長遠。」
他表示,台灣經濟掛帥,音樂教育太講究立竿見影,「學藝術是百年樹人,不能都用利益關係衡量;教育美學該以長遠角度去看。」
呂紹嘉當年台大心理系畢業後,才展開音樂深造,吳曜宇的老師徐頌仁,則是原本念師大物理,後改念台大哲學,都從小愛音樂,卻未選擇念科班,最後仍然走出音樂坦途。
今年年中獲馬勒指揮大賽銀牌的莊東杰,雖是音樂班出身,赴美時卻改讀統計系,直到面臨就業才重回音樂懷抱。他認為台灣音樂班確實如呂紹嘉等人所說缺乏廣度,但「國內任何學科都有此問題」,他則是念音樂班時,舞台來得太理所當然,以致不懂珍惜;一旦沒念了,舞台頓時消失,才體會舞台對他多麼重要。
小提琴家胡乃元說,國內音樂班太重技術,而且在家長認為「學越難的越好」壓力下,小小年紀動輒就要學帕格尼尼炫技曲目。結果許多人變成只練會幾首難的,以為技巧練到就表示「學得好」;但其實音樂毫無感情及深度,基礎也沒打穩,很多基本曲目根本不會拉。
聯合報/記者何定照/台北報導 2013.09.23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